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发布循环性数据交换报告
2024年12月17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发布《循环性数据交换 —— 格局分析与发展方向》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循环经济中数据交换的关键问题。报告指出,尽管循环经济潜力巨大,但目前数据碎片化和定义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发展。
报告显示,当前企业在实施循环实践时,因缺乏高质量、标准化的循环性数据,在监管合规、绩效测量和内部报告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数据定义和操作化的不一致,导致企业难以有效管理产品级数据,跨部门合作也受到限制。此外,技术障碍、数据保密性担忧、商业激励不足以及与气候变化倡议的资源竞争,均成为数据交换的主要障碍。
不过,WBCSD 通过研究领先的数据交换举措,如产品碳足迹交换的 PACT 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建立核心数据点、定制数据要求、确保产品可追溯性以及开发激励机制,旨在为循环性数据交换创造有利环境。
一、循环经济中数据交换的重要性
政策推动与企业需求:全球政策对循环性的重视促使企业实施循环实践,需要高质量数据用于监管合规、绩效测量和内部报告等,产品循环性数据对优化资源使用、改进产品设计和管理产品生命周期至关重要。
数据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有效的循环经济依赖于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的收集和共享,以维持高质量的材料循环。WBCSD 开发的循环转型指标(CTI)和全球循环性协议(GCP)均依赖数据,数据交换是实现这些框架目标的关键。
二、产品循环性数据的定义与测量
1、关键数据类别:分析现有法规和框架,确定了 14 个与产品循环性相关的数据类别,涵盖产品识别、材料、设计、技术规格、生命周期、化学物质、维护、保修、用户手册、重用和回收、能源回收、废物、危险废物管理和环境信息等方面。
2、挑战
定义不一致:不同法规和框架对产品循环性数据的定义存在差异,如电池护照、ISO 产品循环性数据表和生态设计可持续产品法规对数据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导致企业在理解和应用循环性数据时面临困难。
操作化差异:各框架在实施循环性数据时对 R 策略(如重用、修理、再制造等)的解释不同,数据要求也不一致,影响了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限制了跨部门合作。
数据可用性低:可靠的产品级原始数据通常难以获取,企业常依赖二手数据,导致测量不准确,影响决策和循环策略实施。但即将出台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有望推动更全面的数据收集。
三、循环性数据交换的现状与挑战
1、障碍
技术与保密问题:信息技术复杂性和数据保密性担忧阻碍了产品级数据的交换,缺乏互操作工具、高昂的实施成本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担忧使企业不愿共享数据。
商业激励不足:缺乏明确的商业激励,企业难以证明投资于产品循环性数据收集的合理性,导致进展缓慢。
其他挑战:气候变化倡议往往优先于循环性努力,企业对循环性数据收集的关注和资源分配有限;供应链合作面临挑战,建立通用数据共享实践复杂,需要跨行业协同和标准化。
2、领先数据交换举措的经验教训:多个数据交换举措在管理和访问数据方面各有侧重,但存在忽视数据质量和环境产品信息可追溯性、互操作性不成熟、实施阶段各异等问题。例如,全球电池联盟(GBA)的电池护照在汽车行业促进了信息交换,但实施需要整合数据和大量基础设施投资。
四、从产品碳足迹交换中学习
1、PACT 方法:PACT 方法标准化了产品层面的范围 3 碳排放核算,强调数据完整性、保证和验证,提供了数据交换指南,包括最低信息要求,确保了排放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PACT 网络和技术规范:PACT 网络实现了准确、原始和经过验证的产品排放数据的安全对等交换,PACT 解决方案必须实施技术规范,以确保互操作性。该方法在市场应用中提高了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促进了价值链的脱碳合作。
3、适应循环性数据交换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产品循环性数据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其动态性强,涉及多个类别和阶段,与碳排放数据不同,且现有评估方法和框架目标不同,数据点的范围和粒度需进一步明确。
机遇:借鉴 PACT 的标准化方法统一循环性数据定义和信息要求,链接循环性数据与影响数据,开发适应动态数据的模型,扩展信任机制和制定数据交换协议,有助于实现循环性数据的有效交换。
五、结论与建议
1、建立循环性数据交换的基础
确定核心数据点:建立适用于各行业的标准化循环性数据点核心集,以实现一致的循环性测量和跨行业比较。
定制数据要求:根据行业和产品特点定制数据要求,提高数据收集和共享的准确性。
确保产品可追溯性:建立产品全价值链的可追溯系统,记录产品在各阶段的信息,为循环模式提供支持。
开发激励机制:除法规驱动外,通过金融机制鼓励企业收集原始数据和建设协作式 IT 基础设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2、对 CDX 的下一步建议
明确数据规范和测量方法:参考法规要求定义循环性数据,利用 GCP 统一行业标准,同时制定行业特定标准,促进跨部门对话与合作。
构建技术支持体系:关注可追溯系统技术发展,与行业数据库合作提高数据准确性,与全球数据交换举措合作确保互操作性。
推动循环商业模式采用:与相关实体合作确定数据和技术需求,利用影响指标评估替代或循环商业模式的效益,鼓励企业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