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环境署发布《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方法和工具路线图》
2025年1月,德国环境署《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方法和工具路线图》报告,聚焦全球供应链环境、气候保护及资源节约的成本分配与激励机制,提出了棉花 - 服装、咖啡、铁矿石 - 钢铁、锡 - 焊料四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图,为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践指导。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探究全球供应链中环境措施实施的激励、障碍及信息交流,助力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推动环境升级措施实施并合理分配成本收益。聚焦德国关键产业供应链,分析棉花 - 服装、咖啡、铁矿石 - 钢铁、锡 - 焊料供应链,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及多轮研讨会、访谈制定实施路线图,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指南。
二、路线图制定方法
深度剖析各供应链主要环境影响,并广泛收集从业者与专家意见,为每个供应链精准锚定契合其特质与需求的环境升级目标。在棉花 - 服装供应链,鉴于水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废水处理的严峻挑战,设定了短期内促使高产量湿处理单元的化学品输入符合 ZDHC MRSL 标准的 80% 且废水质量达 ZDHC 废水指南最高水平,中期实现 100% 符合的目标;咖啡供应链则紧密围绕森林砍伐这一突出问题,依据欧盟相关法规要求,明确了大型公司在 2025 年底、中小型公司在 2026 年中确保欧盟市场所售咖啡产品无森林砍伐的目标;铁矿石 - 钢铁供应链针对其碳排放密集的现状,确立了在 15 年内大幅削减各环节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锡 - 焊料供应链聚焦锡生产中冶炼阶段碳排放占比高的特点,制定了 15 年内降低整个供应链尤其是冶炼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三、各供应链路线图详情
1、棉花 - 服装供应链
(1)环境目标:重点关注水污染,因水在供应链中用量大且废水处理影响大。具体目标为三年内多数高产量湿处理单元(WPUs)化学品输入符合 ZDHC MRSL 达 80% 且废水达 ZDHC 废水指南最高水平,六年内 WPUs 化学品输入 100% 符合 ZDHC MRSL。
(2)主要措施
买方发起:包括行为准则与环境绩效条款,促使供应商达环境标准;负责任采购实践(RPP)激励供应商可持续发展;签订承购协议,稳定供应并激励环保投资;推动过程认证,提升供应商化学、水和废水管理;利用环境绩效平台监测数据;开展绿色和合作融资支持环保投资;加强供应商培训与能力建设;增进供应商与品牌 / 零售商沟通;实施直接采购 / 垂直整合增强控制;积极参与政策制定与游说。
供应链集体发起:实施水资源管理计划,涵盖多环节指导与协调;推动政策制定与游说,营造有利政策环境。
2、咖啡供应链
(1)环境目标:聚焦森林砍伐问题,因咖啡生产是森林砍伐重要诱因且欧盟法规严格。目标是大型公司 2025 年底、中小型公司 2026 年中确保欧盟市场咖啡产品无森林砍伐。
(2)主要措施
第三方发起:审计和认证过程确保合规与可持续,如多种认证促进可持续实践。
供应链集体发起:广泛利益相关者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强化数据管理和可追溯系统确保咖啡来源合法;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升其可持续种植能力。
买方发起:实施负责任合同明确供应商责任;设立价格溢价激励农民可持续生产。
3、铁矿石 - 钢铁供应链
(1)环境目标:着重温室气体减排,因钢铁行业排放高且面临法规压力。目标是 15 年内显著降低供应链各阶段温室气体排放。
(2)主要措施
买方发起:供应商发展助力其提升减排能力;在供应商行为准则和合同中设气候相关条款明确减排责任;监测供应商绩效确保合规。
供应链集体发起:构建统一碳核算框架保障数据准确可比;增强数据验证和追溯系统确保数据可靠;开展联合研发项目促进技术创新与合作;推动第三方认证和交叉认可提升行业标准与信任。
4、锡 - 焊料供应链
(1)环境目标:关注温室气体减排,因锡冶炼和精炼阶段排放突出。目标是 15 年内降低供应链尤其是冶炼阶段温室气体排放。
(2)主要措施
第三方发起:审计和认证确保企业可持续实践;提供绿色贷款支持环保项目融资。
供应链集体发起:建立统一温室气体核算框架保障数据质量;运用透明度工具(锡代码)报告信息增强透明度;加强数据管理和追溯系统确保锡来源可溯;开展供应商能力建设和培训提升其环保能力。
买方发起:设置价格溢价激励可持续生产;实施合作融资帮助供应商获取资金。
四、综合分析与建议
1、供应链环境挑战差异:棉花 - 服装供应链深受化学与水管理难题困扰,在水的大量使用及废水处理环节面临严峻考验;咖啡供应链的森林砍伐问题突出,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且受欧盟法规强力约束;铁矿石 - 钢铁供应链以及锡 - 焊料供应链则共同面临温室气体减排的艰巨任务,钢铁行业因高排放成为减排重点领域,锡供应链中冶炼阶段的排放亟待削减。这些差异凸显了各供应链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困境与关键需求,为针对性策略制定提供了依据。
2、通用措施及调整要点:责任采购实践(RPP)、环境绩效条款、价格溢价、承购协议、绿色和合作融资、能力建设与培训等措施在四个供应链中具有通用性。RPP 可有效平衡买卖双方权力,推动可持续采购;环境绩效条款借助合同约束促使供应商提升环境表现;价格溢价为供应商提供直接经济激励;承购协议保障供应稳定并助力环保投资;绿色和合作融资解决资金难题;能力建设与培训提升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需紧密结合各供应链的产业特性、市场环境及环境目标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棉花 - 服装供应链,可侧重化学管理相关的培训与融资;咖啡供应链则围绕森林保护成果与价格溢价挂钩;钢铁和锡供应链在绿色技术研发融资及减排能力培训方面加大力度,确保措施精准发力。
3、协作与激励机制的核心地位:多主体协作和激励机制是可持续供应链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与监管作用,制定严格环保法规、提供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企业需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内部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并与供应链伙伴紧密合作;社会组织要发挥监督与协调功能,促进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通过各方协同合作,形成政策激励与市场驱动的强大合力,激发供应链各环节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共同攻克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后续研究方向明确:后续研究将聚焦于挖掘和设计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深入分析不同供应链中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与潜在问题,借鉴成功案例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创新优化。详细阐述这些机制所需的实施框架条件,涵盖法规政策、市场机制、技术标准等多方面要素,为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全面、具体的操作指南,确保激励机制能够落地生根,切实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转型。